“新中式”家具 这个帽子有必要加吗?
比如“坐”这个概念,从中文的文字上看,坐其实是两个人的事,中国人多说的坐,其实是坐的过程中有沟通,有情感,广东话叫做“有咩事坐低先讲”,这是潜意识中的概念,设计的过程其实可以考虑到这一层,而不仅仅是椅子的一些制式,到底该模仿宋还是明。形式是一方面,思考形式背后的,人具有共鸣的东西,也不失为一种思路。
香港建筑师,室内、家具设计师 魏忠汉
作为建筑师、设计师的10多年中,对传统木建筑的发掘和了解,从艺术到美学,都会投射到设计中来,那么作品中自然会有很多东方意味。但是如果就以此用“新中式”来定义,却并不合适。
目前不少这类品牌都喜欢用这样简单的标签去定义自己,但是在这样的框架下,会慢慢将路走窄,设计受限。消费受众自然也会因此变窄,年轻人不喜欢用中式家具,未必是不喜欢传统文化,而是这些设计是否已经进入了一个固定模式,缺乏新的创造力和吸引力。
其实中式家具也未必有“新旧”之分,这不是形式和方式的问题,它应该是我们与大自然共享的价值。当设计师或者企业说出“新中式”时,我们就有一种主动或者动机,将某种东西用传统的形式表达出来,但是我想做的东西反而是没有太多动机的,只是用心便能欣赏得到的东西。
说法1:中式家具未必有“新旧”之分
就像“圆”,它本没有新和旧,它一直隐藏在自然中,数理哲学也证明它的存在,是永恒的,而不是某种形式的存在。我们的设计教育往往讲究一套方法,标准化,这也许是为了生产和销售的便利。
说法2:新中式与其说改良,不如说是偷懒
家居网络达人、家具品牌策划人 木老师
在我的微博下,常常有人会讨论,新中式家具到底好不好,这个话题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。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新中式。其实行业内并没有对此有统一的标准,按照通俗的理解,就是传统的中式家具,加入了现代元素后的新品。
这样的概念其实是不错的,我们常常抱怨中式家具并不适合现在生活,无论是舒适性还是设计感,那么自然有人就会提出改良的建议。
但是如何改良,改良的目的又是什么,在我看来目前市场的迷惘的。在很多家具展上,新中式实木家具是重要的一员,但是它似乎已经锁定了一定的年龄层和受众层,虽说改良,实际上应该说简化,将传统中式家具一些复杂的工艺简单化,这多少有些“偷懒”的嫌疑,这也是新中式家具一直得不到更多人的心的原因。但目前来看行业内的商家并无意改变太多,可能跟当下仍旧可以获利有关,但是当这个行业进一步竞争加剧时,总是需要改变。
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够融入我们生活的中式家具,有个性,不突兀,又能很好地表达我们对自身文化认同,同时服务于普通的日常生活,不仅仅是个摆件。
(责任编辑:红酸枝家具网)